腾讯彩票

繁體版
无障碍阅读
手机版
站群导航

市政府工作部门

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

县区政府(管委会)

政府信息公开

全文检索
索引号: 发布机构: 睢阳区政府办公室
生效日期: 2020-05-19 废止日期:
文 号: 所属主题: 规划信息

睢阳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(草案)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0-05-19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一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

2019年,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,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,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,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,坚持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,坚定不移推进“一心两廊三区四轴多元”乡村振兴战略和“一古两新一带多节点”城市发展战略,统筹做好稳增长、促改革、惠民生、防风险、保稳定工作,全区经济社会延续了总体平稳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。

(一)经济运行总体平稳。全区生产总值完成313.1亿元,同比增长6.5%,规模居全市第三位,增速居三区第一名;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.2%;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.9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.5亿元,同比增长11.1%;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.6亿元,同比增长11.7%,规模居全市第三位;税收收入8.2亿元,同比增长7.7%;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.1万元,同比增长9%;节能减排完成市定目标,各项指标呈现平稳增长态势。

(二)工业转型升级成效显现。坚持工业经济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并举,不断提高服装制造业发展层次,壮大生态食品业规模,发展新型材料制造业,培育其他高新技术产业,全力推进工业现代化。工业经济态势稳中有升。12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58亿元,同比增长15%,其中:针织服装类和农副食品加工类主导产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125亿元和25亿元,增速达17%和11%,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8%。强力推进30家工业企业实施绿色、智能、技术“三大改造”,投入技改资金10亿元。全区拥有电子商务产业园3家,入驻电商企业142家,阿里巴巴产业带入驻企业数量和销售额均居全市第一位。成功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、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家。中诚国联、睿控仪表等20家企业成功在中原证券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展示。产业集聚区功能日趋完善。依托内衣服装城,高标准打造纺织服装产业园,促进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;依托中联玻璃项目,建设光电玻璃产业园,延伸玻璃产业链条;成立国有融资平台公司,整合资源,盘活资产,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注入了新活力。总投资14亿元的中联玻璃退市进园项目正在进行设备安装,计划今年6月份试运营;总投资5亿元的南京嘉远新能源电动汽车项目厂房主体已经完成,同步进行设备安装;总投资3亿元的瑞孚因医疗器械项目生产线安装完成并投入使用。生态食品产业园建设进展较快。园区已落地企业16家。总投资5.3亿元的饮之健二期项目开工建设;总投资3.2亿元的闽乡缘食品项目已有一条生产线正式投产;总投资2亿元的邦杰食品西式灌肠项目8条生产线建成投产。12条园区道路已建成,通车里程达22.5公里。建设安置房27万平方米,其中一号地5.5万平方米及配套设施已交付使用,安置群众已回迁。园区呈现出综合承载能力强、公共基础设施功能完善和经营效益有较大幅度提高的态势。

(三)古城修复性保护与展示大象初成。按照保护为主、修旧如旧的原则,全年共实施修复和保护项目25个。其中,范文正书院、城隍庙商业片区等文化旅游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修建完成;中共中央中原局扩大会议秘书处旧址、县委大院旧址等59处部分历史遗存建筑修复完成;府衙、卫胡同、东北片区民居等修复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工。城湖景观绿化工程顺利完成,东北城湖、西南城湖成功蓄水,南关大街、北关大街建成通车,环城墙内外道路实现一周贯通,古城“三位一体”格局更加凸显。着力挖掘文化底蕴,启动实施商都南亳、先商及早商文化遗存、古商都、宋国故城考古挖掘工作;考古“两站”主体正在内部装修;通济渠商丘南关段文物本体保护与展示利用工程开工建设。文化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。睢阳特色商业区在全省175个服务业“两区”排名中位居第11位,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同比增长25%,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30%。

(四)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。按照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总要求,推动农村各产业融合发展。保持粮食稳产增产。积极推进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,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,逐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。全区粮食种植面积159.3万亩,总产达80万吨。持续推进“四优四化”,大豆、杂粮、薯类等经济作物产量逐年增加。“三品一标”农产品总数达38个,种植面积达59万亩,李口西瓜、郭村马铃薯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。生猪存栏20万头,肉类总产5.2万吨,畜牧业产值逐年攀升。建设高标准节水灌溉农田2.28万亩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。全区拥有市级以上标准化生产基地4个,居全市第一位;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、农民专业合作社810家、家庭农场231家,初步形成了“种、养、加”为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格局。全区设置各类农村电商服务站点398个,3家阿里农村淘宝服务站投入运营,农村电商发展势头良好。正邦高老庄万亩循环农业生态园、牧原农牧生猪养殖项目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、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等正按计划节点稳步推进。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。持续推进“四好农村公路”建设,改建行政村“断头路”68条113公里;新建改建通村公路155公里,改造桥梁13座,实现了167个自然村道路通畅,群众出行更加便捷。创建“美丽小镇”13个、“四美乡村”90个、“五美庭院”5.3万户。组建农村专业保洁人员2027名,新建压缩式垃圾中转站13个,配备封闭式垃圾桶2万个,清运垃圾10万方,完成无害化厕所改造3.4万户,全区农村垃圾有效治理率达到95%以上,荣获全省农村垃圾治理先进集体和农村垃圾治理省级示范区。

(五)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成效显著。项目引进持续发力。全年实际利用省外资金85亿元,同比增长9.8%;实际利用外资4042万美元,同比增长12.5%。完成亿元以上招商项目36个,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2个,3亿元以上项目7个。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。围绕百城提质、城区经济、乡村振兴、古城修复、“五个五”工业项目、民生热点等重点领域,开展了一系列促开工、促进度、促投产活动,全年实施重点项目142个,实际完成投资400.9亿元,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07.8%。其中,列入市级重点项目61个,完成投资268.6亿元;省级重点项目3个,完成投资35.2亿元;均超额完成年度投资目标。光电玻璃产业园二期、中电国际生活垃圾发电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。我区在全市重点建设项目“四比四看”评比中荣获第一名。

(六)中心城区综合承载能力逐步增强。城区经济优势彰显。依托大型城市综合体,大力发展总部经济、商贸物流和楼宇经济。华安财险、永安人寿等6家总部相继落地,睢阳金融总部机构高达49家,年税收突破2亿元。联合大厦、银基广场建成使用,帝和新时代广场主体封顶,鼎和国际大酒店开工建设,城区经济发展前景进一步扩展,逐渐成为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。大力实施百城提质工程。投入58亿元,建设市政道路、园林绿化、公共服务等百城提质项目111个,中心城区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全面提升。新建、提升改造市政道路60条;提升改造背街小巷1144条、农贸市场9个。建成隋唐公园、张巡公园等综合公园7个、宋华绿地、华美悦园等“口袋”公园8个、古宋河、蔡河等河道带状公园7个。完成国土绿化1.8万亩,占全年任务的187%,我区在三区公园建设评比中荣获第一名。加快群众安居步伐。南部新城安居工程强势推进,建设安置房79栋、1.6万套、180万平方米,主体工程封顶68栋,其余均建至20层以上。西部新城安居工程进展明显,建设安置房87栋、1.4万套、160万平方米,主体工程封顶1栋,正负零82栋以上,配套教育、医疗、市政等基础设施有序推进。乐业居、康苑小区、生态食品产业园1号地二期、北海花园等保障安居工程主体完工。阏伯社区、华商东苑等安置房工程分配入住,已分配安置房1.3万套、90万平方米。  

(七)三大攻坚战节节胜利。精准脱贫成效显著。扎实开展脱贫攻坚“回头看”三个清零专项行动,切实做到“四个不摘”。63个扶贫车间投入使用,年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3200元,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10万元以上。2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,帮扶群众满意度达到100%。去年在全省脱贫攻坚2018年度综合考核中荣获三区第一名,在2019年上半年全省脱贫攻坚综合考核中,全省29个参核非贫困县排名中又取得第四名,并荣获河南省电商扶贫工作先进区。生态质量稳步改善。强力推进“三散”治理,关停取缔企业9家、整改22家,完成“双替代”供暖1.9万户。PM2.5、PM10平均浓度分别同比下降11.3%、14.4%;空气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1天。全面落实河长制、湖长制,全面实施“四水同治”,深入开展城区黑臭水体治理、“清洁行动”综合整治活动。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,全区水生态水环境明显改善。4个乡镇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,大沙河包公庙国控断面水质达到四类水质标准。土壤污染防治体系逐步完善,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。金融风险有效防控。严格规范政府债务管理,隐性债务只做减法、不做加法,积极推动土地效益对地方债务的覆盖,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、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。

(八)重点领域改革力度逐步加大。全年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7大项、30小项、111个事项,市场活力有效激发,发展红利不断释放。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审批事项下放至乡镇(街道办事处)事项139项、村(社区)事项96项。25个政府工作部门组建完成,职能配置更加优化。简化市场主体登记管理,新增各类市场主体9072户,企业总数居全市第一位。以商事制度改革为主线,推进简政放权“三十五证合一”,实行“一网受理、并联办理”项目审批新模式,强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,全区营商发展环境持续好转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。全面推进营改增工作和增值税、个人所得税改革,落实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。全年减税降费1.7亿元,受益市场主体近7万个。落实财力性转移支付分配办法,健全区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,提高区级基本保障能力。农村产权改革步伐加快。国家级试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成效明显,圆满完成了各项改革试点任务。303个行政村成立了股份合作制经济合作组织,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清产核资全部完成,土地流转率达45%。全市首个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大厅在我区挂牌运行,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了强大动力。

(九)民生福祉不断提升。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。全年民生领域支出完成35.6亿元,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6.1%。教育办学条件持续改善。市二实小、胜利小学投入使用;开工建设中心城区中小学校12所、乡镇寄宿制学校13所,提升改造农村中小学校9所。就业形势保持稳定。新增城镇就业人口1万人,下岗再就业2320人,转移农村劳动力5650人,失业率控制在3.8%以内。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。城乡居民医保实现全覆盖,高龄人口报销支付比例大幅提升,22家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对贫困人口“先诊疗后付费”和“一站式”即时结算,贫困户住院医疗费用全部实现兜底报销。全区公立医疗机构和村级卫生室基本药物全部实行零差价销售。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,确保了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不降低。累计发放城乡低保、特困人员、临时救助金5200万元,落实80周岁以上老人高龄津贴1182.5万元,发放各类拥军优抚金4147.8万元。高标准建成党群服务中心125个、城乡社区服务中心18个、儿童福利督导站10所、儿童之家72所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6个。文化事业持续繁荣。举办群众性主题文化活动5000余场,完成送戏下乡演出480场,群众性文化生活实现常态化。13个乡镇文化站和295个行政村、4个农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投入使用,成为提升思想、学习知识的精神家园。

在看到成绩的同时,也要清醒地认识到,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。主要表现在: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,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,经济下行的压力较大。产业结构不优,龙头企业数量偏少,带动效应不明显,创新能力不强;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与中心城区的地位不完全匹配;招商引资、项目建设力度亟需加大;资金、土地、生态环境等要素瓶颈制约较为明显;民生事业距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差距依然很大。针对这些问题,我们一定高度重视,勇于担当,认真解决。

二、2020年经济社会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

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“十三五”规划收官之年,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,为“十四五”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的关键之年,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,各项工作任务更重、要求更高,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至关重要。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,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。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坚持新发展理念,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,加大“六稳”工作力度,保居民就业、保基本民生、保市场主体、保粮食能源安全、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、保基层运转,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,切实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,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。

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: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、三中、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,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、市委市政府、区委的决策部署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坚持新发展理念,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,做好“六稳”工作,落实“六保”任务,紧扣打赢脱贫攻坚战、实现“十三五”规划圆满收官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历史性任务,奋力推动睢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

综合分析外部形势,结合睢阳区区情和“十三五”总体规划,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:生产总值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、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,保持全市先进位次;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,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与经济效益同步,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同步,约束性指标完成省定、市定任务。

三、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

(一)加快产业转型升级,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

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发展。把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作为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主攻方向,坚定不移推进产业集聚区“二次创业”,培育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。发展壮大优势产业,提升优化传统产业,扶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,全力保障工业经济平稳运行。按照龙头带动、集群发展的思路,以中联玻璃退市进园为契机,加快推进光电材料产业园建设,吸引上下游关联企业入驻园区,壮大产业规模、提升发展质量,努力将新型材料产业打造成我区的支柱产业。支持华润雪花啤酒新增年产8万吨啤酒生产线扩充产能,扶持上海标迪光通讯产业加快发展。引导360多家小微纺织企业整合提升,实现纺织服装产业由“大”向“强”转变。整合产业集聚区闲置土地,严控投资强度和亩均效益,淘汰低效产能,吸引优质高效企业入驻。依托小型微型创业示范基地孵化功能,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0家,促进成果转化10项,增强科技创新能力。完善激励机制,推动工业企业“三大改造”。扶持生态食品产业园,大力发展航空食品、商务配餐、冷链肉制品等高端食品深加工产业,延伸生态食品产业链条。加快推进静脉产业园建设,推动再生资源清洁化回收、规模化利用和产业化发展。培育发展环保设备和环保服务产业,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。

强化招商引资驱动。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,充分利用中部地区崛起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、淮河生态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布局,发挥区位交通、文化旅游等优势,围绕土地、金融总部、文化旅游、现代物流等十大重点招商领域,实施“引金入区”“引才入区”战略,强化中心城区、“三大园区”、乡镇产业园区平台载体功能,实施精准招商,招大引强,完善产业链条,推进集群发展,提高项目签约率和开工率。2020年计划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0个,其中,5亿元以上项目3个,3亿元以上项目8个。

抓牢重点项目带动。科学提出“十四五”时期发展目标、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,精心谋划一批全局性、前瞻性、引领性和针对性的重大项目,高质量编制全区经济社会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。牢牢抓住国家对冲疫情影响的政策机遇,抢抓发行特别国债、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、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机遇,争取公共医疗、老旧小区改造、生态建设、新型基建等重点支持领域的项目和资金,建立健全滚动更新的重大项目库。力争入库5000万元以上项目不少于300个。2020年,实施重点项目122个,总投资839.6亿元,年度计划投资294.7亿元。古城景观基础设施、牧原农牧生猪养殖2个项目列入省级重点项目,饮之健15万吨乳制品、东港国际等47个项目列入市级重点项目。突出抓好制造业项目、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和民生领域项目建设进度,加强突出问题协调、联审联批、要素保障等服务,坚持土地指标、金融资本、能耗指标等要素向重大项目倾斜。

(二)优先发展农业农村,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

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,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一起来,坚持质量兴农、绿色兴农,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、生产体系、经营体系。纵深推进“一心两廊三区四轴多元”乡村振兴战略。抓住国土“三调”机遇和2020年土地规划调整机遇,高标准编制乡镇全域规划,构建“1+13+50+100”乡村振兴战略布局。继续扛稳粮食安全重任,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,建设高标准农田8万亩,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75万吨以上。推进农村土地规模流转,依托农业产业化企业带动,打造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、生猪养殖屠宰加工业、冷链物流业、电商产业和乡村旅游业,推动绿色农副产品业转型升级,逐步实现农产品流通现代化,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。强力推进牧原农牧建设7个年出栏40万头生猪养殖厂区项目。深化农业农村改革,稳妥有序推进农村土地征收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、宅基地制度改革等“三块地”改革,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提升行动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。计划建设通自然村公路107公里,新建改造桥梁38座。实施引江济淮工程,建设好路河调蓄水库、商丘市路河水厂及其通达现有乡镇水厂管网,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。加大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力度,继续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,完成植树造林6800亩、森林抚育8400亩,建设森林乡村8个,提高绿化标准和生态效果。持续开展垃圾、污水、厕所“三大革命”,完成无害化厕所改造4.6万户,完善农村垃圾收集清运体制,确保农村垃圾处理达到国家验收标准。

(三)加快古城展示修复,大力弘扬殷商文化

以商丘古城修复性保护与展示为核心,以弘扬发展殷商文化为重点,加快建设殷商文化和商丘古都城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区。以《商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》为统领,精心抓好详规、设计、图审、招标等工作,全力加快项目建设。投资18.3亿元,实施商丘古都城修复性保护与展示项目18个。其中,续建归德府城墙维修加固、卫胡同商业区修复、睢阳驿馆等修复项目9个;新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、部分历史遗存建筑修复、陈家北院、归德十二坊等修复修建项目9个。抓好大运河遗址保护开发及标志性通济渠商丘段遗址展示工作。围绕历史街区修复与保护,植入客栈、老字号、老工艺、传统美食等民宿业态,讲好闹龙街、文雅台、八大家七大户等历史故事和人文轶事,加强殷商文化起源地研究,挖掘殷商文化亮点,展示殷商文化独特魅力。协助市政府办好第八届中国・商丘国际华商节,积极参与各类展会,宣传推介睢阳,不断提高睢阳知名度和美誉度。

(四)增强城区辐射带动,实现精细有序发展

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。统筹空间、规模、产业三大结构,科学谋划产投平衡,做优生态环境,最大限度挖掘城市有形资产和无形资本效益,盘活城市资源。

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。把金融服务业提升为全区战略产业。支持银行保险、法律咨询、电商物流等绿色环保现代服务业,吸引企业总部、分支机构落户睢阳,重点引进银行、保险、证券、信托等金融企业,强力招引专业金融人才进驻睢阳,打造豫东区域性金融中心。全年计划新引进总部机构20家。加大土地集中储备,引导土地均衡有序供应,合理开发利用,提升土地价值,促进良性发展。力争全年实现土地收益50亿元。

深入推进百城提质工程。强力打造中心城区,完善提升城市公共基础服务设施,推进中心城区主次干道、支路网建设。实施北海路西延、清凉寺大道南延、工业大道西延和S207、S209、S317市域快速通道和商丘古城西高速出入口建设。鼓励使用BOT模式投资城市公园绿地、停车场、充电桩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,完善城市功能,提升承载能力。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,完成28个小区年度改造任务。加快静脉产业园区和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进度,确保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投入使用,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工作。加大城区8条内河综合治理,增强积水点改造、黑臭水体整治及污水污泥处理能力。全力服务、协调好引江济淮工程相关配套工程建设。

实施惠民安居工程。加快推进南部新城、西部新城等安置区建设,统筹实施学校、医院、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道路、通讯、电力、热力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。新建东方新苑、香君花园等棚户区改造安置项目6个,新建安置房7289套、84.8万平方米。统筹调配安置房资源,优化安置房分配方案,压缩分配时限,再分配安置房1.6万套、200万平方米,确保2020年全区棚户区改造居民安置工作基本完成。

(五)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充分激发市场活力

着力优化营商环境。严格执行《商丘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》,继续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突出抓好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和“互联网+政务监管”,进一步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。按照“一网受理、并联办理、限时办结、全程监管”的要求,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,进一步精简审批程序、压缩办理时间,提高审批效率。放宽市场准入条件,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享受平等的准入标准和优惠政策。建立健全全民、全市场立体诚信和信用体系建设,拓宽信用信息归集领域。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,完善银企信息共享机制。推动支持应对疫情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若干措施等落地见效,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落实促进企业发展的各项减税降费政策,切实减轻企业生产经营负担。

加快激发消费潜力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,多措并举推动第三产业复工复产、复商复市。积极落实促进消费稳定增长的决策部署,加大住宿、餐饮、旅游等行业扶持力度,持续扩大消费规模,重点培育休闲、文旅、电商等消费热点。大力发展夜间经济,建设一批游购玩夜间经济示范点,繁荣夜间消费体验活动。抢抓机遇加快5G商用网络建设,尽快实现中心城区5G全覆盖。

(六)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,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

决战决胜脱贫攻坚。严格落实“四个不摘”工作要求,大力发展产业扶贫、金融扶贫、消费扶贫等措施,力争贫困户户均增加2至3项增收渠道,确保如期完成剩余213户、504人贫困人口脱贫任务。做实做大扶贫项目库,建立防返贫长效机制和应急救助机制,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。持续推进环境污染防治。落实污染防治攻坚三年行动计划,强力推动“散乱污”企业及散煤散尘治理、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任务落实,开展疑似污染地块调査,推进化肥、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专项行动,实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区推进工程。坚决打赢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。完成“双替代”1.5万户目标任务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。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,坚决遏制增量、消化存量,切实做好风险化解工作。重点解决土地征收、拆迁安置、脱贫攻坚、农民工权益维护等领域长期困扰群众的突出问题。继续提高群众风险防范意识,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行为。守住政府债务限额要求,有序化解地方隐性债务风险。

(七)加快补齐民生短板,着力增进人民福祉

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持续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,不断夯实共享发展基础,着力办好省定、市定民生实事,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。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。落实各项鼓励创业、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,持续加大援企稳岗力度,健全高校毕业生、农村转移劳动力、城镇困难人员、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体系。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,稳定增加就业岗位。加强就业创业培训,支持劳动者通过临时性、季节性、非全日制等形式实现灵活就业。年内新增城镇就业7000人,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200人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。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和教师培训,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。加快城区中小学、农村寄宿制学校、教师周转房和116所中小学校功能房建设,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达标验收。推进健康睢阳事业。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体系,坚持以预防为主,完善公共卫生设施,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,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,推进城乡环境整治,加强农村、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。抓住疫情防控政策机遇,加快推进市四院二期、区妇幼保健院二期和城区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,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群众能力和水平。做好基本医保、大病医疗、医疗救助政策衔接,提高高龄老人就医报销比例。广泛开展全面健身运动,倡导健康生活方式,完成17个社会足球场建设任务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。落实全民参保计划,继续提高城乡低保金、基础养老金、特困人员补贴标准,落实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。提升改造敬老院14所,建设社区日间照料中心5所。做好社会服务兜底工程、养老服务等工作。加快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,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机构,着力解决“一老一小”问题。落实安全生产长效机制,持续消除安全隐患、提升安全生产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,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。

【打印正文】
分享到:
【字体: